我的朋友张先生是一位公司的主管,平时性格活泼开朗,幽默风趣。但最近他一反常态,变得闷闷不乐,还动不动冲着同事发脾气。原来小偷把他的手机偷走了。他说,现在身边没有手机,总不踏实,心情烦躁和焦虑,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是一种典型的手机依赖症;而前些日子找我心理治疗的小王可算得上“网络成瘾症”了,这位学生是被父母“绑架”着来到我的诊室的,他已经逃学7天了,父母是在一个网吧里找到他的,只见他蓬头垢面,连续数天游戏和聊天。近年来电脑、手机、MP3、PDA迅速成为现代人身体的一部分时,由此带来的副作用也随之出现。通过对数
到目前为止,抑郁症的确切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多数抑郁症病人诉说自己是在心理或社会因素(即所谓的精神刺激因素)的刺激下出现抑郁情绪的,例如工作加了班、任务忙了些、调动了工作、受了点批评,或因为家庭矛盾、人际关系不睦等,于是出现终日沉闷不乐、忧心忡忡、坐卧不安、睡眠不佳等,病发后有的家属去责怪这些“刺激”,甚至想追究造成这些“刺激”者的法律责任,这样做其实是不公正的。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精神刺激因素出现在抑郁情绪之后,即先有抑郁情绪,在抑郁情绪的基础上遇到些对一般人来说不成刺激的“精神刺激”。这些所谓刺激
“最近不知怎么了,以前很喜欢的工作现在越做越没劲,上班打不起精神,从前的热情和雄心再也找不到了,整天简直就是在混日子。”心理咨询中经常遇到来自职场人士类似的抱怨。其实他们正遭受职业枯竭的威胁。 职业枯竭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人处于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也称之为心理枯竭。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压力群体和自我评价低者是职业枯竭的高危人群。 职业枯竭表现为以下六大特征: 一是生理耗竭,指职业枯竭的临床维度,主要特点是感到持续性的精力不充沛、极度疲劳和虚弱,对疾病
时下,许多大学校园里的女大学生用奶瓶喝水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让辛辛苦苦供孩子读书,渴望她们长大成人创业自立的父母难以理解,有的更是不能接受。他们不明白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有人认为这是年轻女孩喜欢标新立异,希望借此吸引他人的注意,提高回头率,不过是盲目追求时尚的一种表现罢了;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或者说是这些女大学潜意识里不希望自己成熟起来,她们在追求一种童年期的安全感,她们不能或是不愿接受现实中存在的压力,期待自己像孩童时期一样能够得到别人的保护,是儿童期滞留的
前一段时间,股市震荡频繁,很多股民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工作压力、家庭成员不支持等原因出现失眠、焦虑不安、自责、抑郁等精神症状,前来就诊和电话咨询的人有所增多。因此,在上蹿下跳的股指面前,股民们需要保持平常心态,理性对待投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大家知道,股市本身具有投机性、突变性,无论跌市、涨市,均可引起重大的心理冲突。有的股民投资股市心理预期值过高,抱有盲目乐观和侥幸心理,只想炒股赚钱,风险意识不高。一旦炒股亏损,心理失衡、难以短时间内自我调节,往往会出现包括焦虑急躁、夜不能寐、减少人际交往、沉默寡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