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媒体上刊登了一篇报道,大意是同单位的男同事与女同事相恋,准备在第二天举行婚礼。谁知,同单位的另一位女同事却将浓硫酸泼向准新娘,发生了一起本不该发生的由畸形单恋引发的悲剧。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单恋的症状称为“钟情妄想”,即非常执著于自己的错误认知,对自己的想法坚信不移,即使屡遭拒绝,也认为对方爱自己,不理睬自己是故意考验自己,不相信对方已有恋人的说法。这种人大多性格固执,内向,不喜欢和别人交流,遇到事情爱钻牛角尖。但是其智能正常,如果不涉及其妄想的内容,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病态,因此其社会功能相
林是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前几天,听朋友说他住院了,是因为头痛老治不好,住院检查一下。本想这个周末去看他的,可没想到的是,昨天朋友突然打电话来,说林已经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惊呆了半晌,怎么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这么年轻的一个人,刚刚40岁出头,上有老母,下有娇妻弱子,怎么会说走就走呢?在证实了这个消息以后,我不禁为林的经历而感叹,朋友们也都说,林纯粹是累死的,不只是身体上的累,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累。林是从一个小山村走出来的,在城市落脚以后,便开始了他大展宏图的计划。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也许与林耿直的性
峥峥,女,小学三年级学生,身高1.4米,体重却已5 0公斤,同学们背后都叫她“胖猫”,她知道后很不高兴。由于肥胖而自卑、压抑,她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岩岩,男,小学四年级学生,体重近70公斤,一上体育课就难受,因为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没有一样是他拿手的,同学们经常拿他开玩笑,他变得不愿意主动和同学们玩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像峥峥、岩岩这样的肥胖儿童在学校中常能见到,孩子过分肥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显而易见。除生理影响外,在心理方面,肥胖的儿童常常会遭遇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和捉弄,容易
我的朋友张先生是一位公司的主管,平时性格活泼开朗,幽默风趣。但最近他一反常态,变得闷闷不乐,还动不动冲着同事发脾气。原来小偷把他的手机偷走了。他说,现在身边没有手机,总不踏实,心情烦躁和焦虑,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是一种典型的手机依赖症;而前些日子找我心理治疗的小王可算得上“网络成瘾症”了,这位学生是被父母“绑架”着来到我的诊室的,他已经逃学7天了,父母是在一个网吧里找到他的,只见他蓬头垢面,连续数天游戏和聊天。近年来电脑、手机、MP3、PDA迅速成为现代人身体的一部分时,由此带来的副作用也随之出现。通过对数
到目前为止,抑郁症的确切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多数抑郁症病人诉说自己是在心理或社会因素(即所谓的精神刺激因素)的刺激下出现抑郁情绪的,例如工作加了班、任务忙了些、调动了工作、受了点批评,或因为家庭矛盾、人际关系不睦等,于是出现终日沉闷不乐、忧心忡忡、坐卧不安、睡眠不佳等,病发后有的家属去责怪这些“刺激”,甚至想追究造成这些“刺激”者的法律责任,这样做其实是不公正的。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精神刺激因素出现在抑郁情绪之后,即先有抑郁情绪,在抑郁情绪的基础上遇到些对一般人来说不成刺激的“精神刺激”。这些所谓刺激
“最近不知怎么了,以前很喜欢的工作现在越做越没劲,上班打不起精神,从前的热情和雄心再也找不到了,整天简直就是在混日子。”心理咨询中经常遇到来自职场人士类似的抱怨。其实他们正遭受职业枯竭的威胁。 职业枯竭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人处于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也称之为心理枯竭。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压力群体和自我评价低者是职业枯竭的高危人群。 职业枯竭表现为以下六大特征: 一是生理耗竭,指职业枯竭的临床维度,主要特点是感到持续性的精力不充沛、极度疲劳和虚弱,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