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精神文明 > 中心文化 > 详细

拒收锦旗,一声感谢就行了

发布时间:2015/11/10 11:18:34文章来源:

    编者按 钢窗铁门,全封闭管理,天天面对精神异常、间或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在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有这样一支医护队伍,他们面对的是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异常的患者,治疗这些病人不仅仅靠药物,更需要关爱和心灵的引导。在特殊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是医生、护士,更是全面呵护病人的亲人。

    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积极倡导“讲感动人心的医患故事.做有情怀的医生(护士)”,发起征集“最感人的医患故事”活动。本报对部分医患故事进行整理刊发。

    一次,精神科男三病区收治了一位严重木僵病人,该科医护人员想方设法挽救病人生命、治疗病人精神症状,使其顺利康复出院。

    后来,病人在亲属陪同下到医院复诊时,特意赠送了一面精心制作的锦旗。但病区主任李晓青却婉言谢绝了,“锦旗就不用了,病人康复比什么都宝贵。”她专门和病人亲属沟通解释。

    拒收锦旗,这已是李晓青许久的一个想法,并非做秀,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作为从事20多年精神医学职业生涯、为病人治病疗伤的医生,她多次面对病人或亲属感激的笑脸,更深知病区病人的家庭、经济状况。精神疾病治疗周期长,易反复,对一般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贫困家庭更无法想象,有的偏远山区,家人是卖了牛、卖了猪,才送病人入院治疗。“我们不能再给病人增加无谓的经济负担。”

    再者,她想如果病区其他病人看到我们收下锦旗,会心中产生不安,影响后续治疗效果。这样以来,“锦旗”所表达的涵义就会远离了其原本的意义。“一律不收”,“说一声感谢,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立了这一“规矩”后,她专门向病区医护人员进行了说明,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精神科实行相对的封闭式管理,多数病人没有陪护,有些病人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医护人员不仅负责对病人的临床治疗,还要精心照顾病人安全及饮食起居等生活内容。对病人来说,医护人员是他们朝夕相处的亲人。

    因此,精神科是一个爱心和奉献的“富矿”,感人的医患故事时时都在发生。

    一次,有位住院病人突发胃出血,病情危急。但精神卫生中心是收治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的专科医院,对器质性疾病的治疗不具备技术优势。因此病人需要尽快转到综合医院治疗。病区护士迅速联系其家人来院协助就医,但几次电话联系都没有结果。病人病情刻不容缓,在病区主任、护士长的带动下,全病区医护人员为病人捐款6000余元,并抽调专人陪同病人到外院就医。病人在其它医院住院的日子里,精神病区医护人员轮流排班,像亲人一样,悉心陪护在病房,直到病人痊愈。

       有一次,一位年轻女病人住院,因为家中无人帮其带孩子,并且孩子太小离不开妈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她将年幼的孩子带在身边,边接受治疗边照顾孩子。医护人员在对其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轮流帮助她看护孩子,当时正值春节期间,去外面买不到孩子吃的饭,他们就在病区炊事间帮孩子做,解除了这位妈妈的后顾之忧,使女病人安心治疗,顺利康复出院。

    病区是一个大家庭,医护人员就是最贴心的亲人。

    2013年夏天,部分病人提出“意见”,反映他们穿的病员服有点厚、不透气,天热穿着特别不舒服,要求穿纯绵体恤衫。但医院统一配备的就是病员服,如果让病人亲属交钱统一购买,有的可能不及时;有的会因经济条件差,拒绝购买;还有的病人家中早已没有了亲人,谁帮他们解决。基于这些因素,科室为改善住院病人的穿着,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医护人员自发捐款,集体购买了80多件体恤衫,亲手交到病人手中。穿上这些舒适的衣服,患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多年来在精神科捐款捐物早已成为科室一种独特的文化。

   由于病人饮食起居都在病区,日常使用的洗衣粉、卫生纸、肥皂、牙膏,都是由亲属提供、交病区护士保管,病人按需领取。但也有时候亲属探望或购买不及时,为不影响病人使用,医护人员多次捐款为病人购买洗刷用品。

    在精神科,医护人员都有一个习惯,把家里闲置不用,或穿着不合适的衣物,打成包裹拿到病区,以备“三无病人”、无家可归病人,或紧急来院病人应急之用。

    爱心和奉献更渗透在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

    在临床治疗中,精神疾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时会出现肌无力,病人上厕所、洗澡等,医护人员都悉心搀扶或提供相关帮助;有些药物会导致流口水,医护人员时时注意观察,让病人睡觉时保持侧卧位,防止口水进入气道造成危害。

    病人的点点滴滴,都装在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心里。“进了我们的门,我们就要对病人的一切负起责任!”这是爱心承诺,也是职责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