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失眠”患者的一次心理感知实验
不仅仅是失眠,其实睡眠障碍是一组疾病,如梦游、睡行、睡惊等,也可能成为健康睡眠的大敌。在今年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前夕,我们围绕“健康睡眠,远离慢病”主题,采访了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部分专家,就改善睡眠为读者支招。这一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近日我们应读者所需又采访多位专家。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睡眠障碍,单纯性睡眠障碍很少见,多伴有心因和精神性因素。由于成因的多元和复杂性,睡眠障碍是一种极容易误诊的疾病,因此必须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找准病因,对症施治,才能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否则,如果误诊误治,只会给病人雪上加霜。”近日,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二病区主任马秀青对记者说。
马秀青所在的临床心理科二病区曾接治过这样一位患者。他是一位中年男子,自述严重失眠,痛苦到了绝望。住院治疗后,医护人员发现其睡眠时间和质量尚属正常,并非如他所说。但病人不相信,值班护士还趁他睡觉时在他脸上画下记号,悄悄拍下图片,但患者依旧不信。他总是追着医生询问:“睡不着啊,怎么办?”
医生理解病人并非无理取闹,而是由对失眠的恐惧,激发内心的焦虑,对睡眠缺乏信心,而陷入错误认知。
治疗从改变认知开始。马秀青和医护人员运用“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原理,在征得病人和亲属的同意下,邀请病人和医护人员一同参与一个心理感知实验。心理实验的内容是,顺其自然的面对病人所谓的“失眠”,即“睡不着就醒着”,不怕,不过多关注。与病人约定连续三天三夜不睡,医护人员全程陪同,并随时观察病人的心身变化和感受。在实验第一天夜晚,病人精神头十足,似乎想把自己的失眠证明给别人看。但到第二天白天时,感到眼皮发沉,坐着犯困。当到第二天夜晚时,感到眼睛睁不开,实在撑不住了,在得到医生同意后,就一头扎到床上睡着了。经过实验,病人总算过了“认知关”,相信自己能睡着,对睡眠有了信心。
每一个心因性疾病患者的背后,都存在相关的家庭问题。马秀青后来了解,这位患者在一段时期因为家庭问题感到窝心,但又不会处理,造成误会,形成了心结,为此常常晚上睡不好觉。当出现睡眠障碍后,又得不到妻子的理解和关心,反倒被认为是“装病”,更加剧了病情。
在心理治疗中,患者和家人进行了有效的沟通,最后消除心结,握手言欢。
马秀青认为,睡眠障碍和心理问题分不开,作为一个家庭,当出现问题时亲人们应该共同面对,因为家庭是温暖的港湾。
受访专家简介:马秀青,女,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济宁医学院精神病学与心理卫生专业,现任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二病区主任,曾研修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师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原所长、森田疗法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主任委员崔玉华教授。从事心理科临床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治疗中注重与病人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善于用森田疗法治疗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衰弱、失眠症等神经症、抑郁症及康复期分裂症等,参与著作4部、科研4项,发表论文10余篇。荣获淄博市第八届青年科技奖,获评2012年度淄博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等荣誉。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专家库科普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森田疗法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滨州医学院精神卫生学讲师、山东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和淄博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 上一篇:惊恐发作?您拨打过这样的120吗?
- 下一篇:抑郁症,什么才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