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是一名15岁男孩的父亲,他在咨询电话中说:“一个月前的一个晚上,上初三的儿子做作业的时候睡着了。我叫了几次,他都没有醒来。我去拉他,却突然发现他的手腕上有很多伤疤。我紧张地想,儿子是不是遇到什么黑社会团伙了,受恐吓后不敢说。于是,我便开始诱导,最后,儿子烦躁不安地告诉我,是他自己用小刀割破的。刚开始,我还是不信。但当我意识到这是可能的时候,又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感到无所适从。”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有许多媒体报道过类似的中学生割手腕、烫伤等自虐行为。孩子的挫折,家长们真的不懂吗? 从心理学
现实中,人们注意到很多青少年在生活中循规蹈矩,寡言少语,但是在网络中却是截然不同的“另类”。他们在网上与网友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变成了无所不能的社会弄潮儿。这也是令很多陷入网恋的青少年大失所望的原因。这表明,青少年最容易受网络双重人格的困扰,使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受到严重影响,也给个体心理健康带来障碍,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攻击倾向和反社会行为。 何谓网络双重人格?简言之,就是一个人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社会文化环境
成都大学生王军(化名)公开征“富姐”的事最近成了各家媒体报道的焦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我不想等,我要的是现货”……这样的句子越来越多,一时间,“富翁”、“富婆”、“大款”成了改变大学生们命运的一大筹码。虽然这是极少的现象,但也足以引起我们对现代的“天之骄子”们思想的关注。 无独有偶,前几天我接诊的一位心理障碍患者却因此得了心理疾病,她几年前是大学生,傍富的虚荣心理作崇,没能在校真正完成学业,她认为“嫁个大款,可使自己少奋斗20年”,寻了一个大她十几岁的“富翁”,确实得到了物质的富有,可有钱没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少年虎子的烦恼:一位性倒错男孩的自白,引起了很大反响,打电话向我们咨询的人不少,大家都非常关注这个看似奇怪的现象。性角色是人的社会性别,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地位、环境下的社会表现形式或身份。那可能与一个人的生理性别不一致,如花木兰,其性角色便一度成为男性,但她是因为历史形势所迫,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为之,所以不能认为她就是性倒错者。而现实生活中却有极少数人始终不把自己看作是自己应属的性别,男的向往成为窈窕淑女,女的愿做英俊少年。这种自我意识的性别与生物学性别不一
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9月10日定为首个“世界自杀日”,以此给更多人警示。自杀,带给人们的除了震惊之外,人们更应当反思: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如此脆弱,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却越来越高。这就使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名牌大学里,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学生比普通大学的学生多;也使我们理解了德国19世纪著名伦理学家包尔生的话:“懒惰是自杀的最好预防物”;进而理解,为什么瑞士、德国、日本这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自杀率很高,而非洲大陆是自杀率十分低的地区。 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
日前,王女士来到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门诊咨询,因为她一年前下了岗,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丈夫就开始对之冷眼相待,奚落挖苦,令王女士难以忍受,继之丈夫在醉酒后又升级为拳脚相加。后来,在妇联的警告下,丈夫不敢动以拳脚了,但常常不回家,即使回家也是横眉冷目,这种精神上的虐待更让王女士痛苦不堪,却又毫无办法。刚刚在京闭幕的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指出,目前在一些家庭里,暴力形式已不仅仅局限于拳脚相加、头破血流,另一种更有伤害力的隐性家庭精神“冷暴力”让许多妇女痛苦不堪。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