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精神文明 > 中心文化 > 详细

逢佳节 思“亲人”

发布时间:2016/11/4 9:26:48文章来源: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今年的中秋节,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女二病区洋溢着一种别样的气氛,病区早早就为不能回家过节的病人准备了月饼、水果、水饺,病人和陪护亲属早已升腾着过节的喜悦,但医护人员们却凝结着一种若有所失的情愫,此刻他们正在想念一位共同的“亲人”,这就是在这里住院5年的烟台患者杨培军。

    杨培军是市救助站转送来院的“三无”病人。她患有精神分裂症,2011年由于家人疏于管理走失,在恍恍惚惚中来到了淄博,被救助站发现后转送市精神卫生中心治疗,由于长时间没有恢复记忆,始终不能准确提供家庭住址。直到今年6月才恢复正常记忆,并找到了亲人回到家乡。

    五度春秋,五年的朝夕相处,女二病区医护人员与杨培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杨培军刚刚被送入医院时,头发蓬乱、衣不遮体,由于长时间流浪街头,她甚至都不知饥饱,不会正常吃饭、喝水、入厕,医护人员手把手地教她重新学会料理生活。

    在市精神卫生中心,女二病区在正常收治普通病人的同时,还被医院确定为收治由救助站转送“三无”病人的病区之一,这就意味着医护人员要更多的奉献爱心。

    与普通病人相比,“三无”病人失去了与亲人的联系,逢年过节没有亲人来院看望。许多“三无”病人随着病情好转,很快就能提供家庭住址回到亲人身边。而杨培军由于记忆功能障碍,无法提供正确的家庭住址,住院长达5年不能回到亲人身边。每当看到康复后的“三无”病人踏上返乡之路,逢年过节看到其他病人的家人来院探望,她那孤苦无依的神色,深深触疼了医护人员的心。

    “我们都是她的亲人”,“把杨培军记在我名下”,医护人员纷纷伸出爱心的“橄榄枝”。每当年节,赶在其他病人亲属探望之前,医护人员都纷纷为杨培军带来换洗衣物,以及水果、牛奶、水饺等,鼓励她安心治疗和康复。在这里,医护人员的爱心萦绕着她,使她在病区大家庭里得到了更多的温暖,也促进了她尽快的康复好转。

    渐渐从精神恍惚的世界中走出的她,对病区和医护人员怀着深深的感恩,并把感恩化为爱心传递的具体行动,长期以来她自愿无微不至的照顾身体极度瘦弱、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轻病人“周依”,成为“周依”信赖的病区亲人。

    今年6月,杨培军终于找到了在烟台的家。回家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不祥的消息也随之而来:在她走失5年的时间里,家庭发生了巨大变故,儿子和老公因意外和疾病已经先后离世,家里的房屋也因长期无人居住荒草丛生。医护人员都默默地替她难过,甚至后悔帮她找到家乡。

    杨培军要返家了,女二病区专门为她举办了欢送会,病区里张灯结彩,墙上挂着“祝贺杨培军重返家园”的红色横幅,桌上摆着蛋糕,在场的医护人员和病人不约而同唱起《感恩的心》

    针对杨培军家庭特殊情况和身体康复现状,在医护人员的积极关注和建议下,市救助站通过当地有关部门与当地一家精神卫生康复机构取得联系,使杨培军得到妥善安置,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医护人员依依不舍,一直跟车把杨培军送回家乡。同时,还多方打听到杨培军姐姐的住址,与其姐姐取得联系,使失散多年的姐妹相见,让杨培军拥有了一位至亲的人。

    “你生活得怎样,你可好吗?”在中秋月圆之时,病区医护人员纷纷遥祝杨培军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