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精神文明 > 中心文化 > 详细

李晓青:用微笑面对病人

发布时间:2016/8/10 10:27:13文章来源:

    著名妇产科专家朗景和说:“如果仅仅是一名好医生,那就不是一名好医生。”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不仅治疗病人病症,还要全面关注病人心理、认知、康复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男三病区主任李晓青就是这样一位精神医生的优秀代表。多年来,她用柔肩担起大爱和责任,为多名病人解除了痛苦。她所在的科室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奖状”、“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她和先进女职工的事迹在全省展播。

    破解心结,点亮心灯。在综合医院,一上午接诊9个病人会令人难以置信,但在精神科门诊却是常事,一般接诊一个病人需要三四十分钟,有的特殊病人会长达1个半小时。病人对诊疗的不配合或戒备状态,为治疗设置了障碍,精神科医生需要叩响心门,破解心结,点亮心灯。

    对精神病人的诊治,需要独特的专业技巧。“关爱和尊重的姿态、理解和共情的沟通、建设和帮助的措施。”李晓青谈及自己多年的精神医学实践。

    一次,一位截瘫的老年男病人由亲属拉到医院。亲属陈述:病人抑郁症加重,不言不语,而且拒绝进食和服药。了解这些情况后,她温声细语地与病人谈话,“你在家里很重要,你目前的状况全家人都很担心。”她得知病人是退休人员,妻子是家庭妇女没有收入,而且夫妻感情深厚。她又说:“你好好活着,妻子才会更有依靠。”病人眼里终于流出了泪水。原来,病人近来感到家人许多大事都不和他商量,不用他参与决策,他更加感到自己是无用之人,就产生了绝食自杀的念头。同时,李晓青也与亲属谈话,要求他们对病人给予充分的关爱和尊重,如让病人参与家庭决策,对家中大事及时通报,适当地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使他感到有尊严、有作为。“精神疾病治疗,药物仅仅是一方面,关爱和心灵的引导更为重要”李晓青说。

    用微笑传递力量。多年来,她每天工作中面对的是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患者: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癔症、神经症等。她带领团队对各种不同的病人进行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等。同时,她更深深地懂得,微笑是传递给病人的温暖和力量。

    精神疾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是抑郁症病人,如果药物治疗不凑效、心理干预不到位,病人会存在自杀的可能。而有些患者“感到”周围人对他不好,随时会威胁到他的安全,同时病人也可能会伤害他人。

    李晓青注重做好和病人的沟通,让病人解除戒备心,从而顺利地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他们还创设了病区医患恳谈、医患亲属沟通等平台,定期举办病区医患炊事活动,通过这些平台和活动,悉心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促进病人有效的治疗康复。

    在男三病区,还有多名低龄病人,最小的15岁。对这一年轻的群体,她在悉心治疗的同时,又给予了一份母爱式的关怀。面对亲切和蔼的李晓青,年轻病人常常高兴地喊她“阿姨”。病人的褒奖是鼓舞李晓青和团队奋力前行的动力。

    雕琢精准的“心钥匙”。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精神医学进入精准治疗的新阶段。身处精神科——省级临床重点学科的李晓青和同事们,努力学习,关注前沿发展,推动专业新跨越。他们广泛参与省级以上学术交流以及上级医疗机构科研协作,多年来使精神疾病治疗实现了由单纯药物治疗,向药物、物理、心理、功能、社会等综合治疗的转变。临床治疗精准化,更加注重诊疗细节和治疗精确有效。他们还通过协作,在免疫和基因诊疗研究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精神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使病人更加受益。一位70岁的大妈,一段时间突然出现轻度精神症状,甚至当着晚辈的面在家中客厅大小便,女儿感到无法理解便带母亲来到医院。李晓青进行了详细问诊,如剥丝抽茧,终于找到了老人的“病因”,她提出了一氧化碳中毒的初步诊断。后来,病人转至省级综合医院后证实了这一诊断,经过对症治疗老人很快痊愈。

    “医生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病人痊愈”,李晓青说。她和同事们的不懈求索,终将为病患者带来福音。

   

人物简介:李晓青,副主任医师,精神科男三病区主任,擅长家庭危机的干预及其他心理问题的诊治,对失眠、焦虑、抑郁及各种精神科疑难病症有较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