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的医患故事之三——“因为他们是病人……”
女三病区护士徐莎讲述 记者王玉芬 通讯员孙秀珍整理
“因为他们是病人……”
有一种关爱叫体谅;有一种关爱叫怜惜。
在医院精神科工作,被病人打骂是职业体验之一。有关文献报道,精神科护士遭受病人的攻击率为98.47%。为此,我们常常面对亲友的询问:“被病人打骂,你们怨恨吗?”一位老师这样回答:“没有怨恨,只有更加同情,因为他们是病人!”
第一次被打
领悟特殊岗位的内涵
刚参加工作时,护理老师都会经常提醒我们,精神科是越干越害怕,平时走路要贴墙,和患者保持一定距离,不要正面对着患者,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患者会有攻击行为。
说归说,大多数时候患者的冲动行为真的是防不胜防。2003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科里收治了一个20多岁的木僵患者,只见他不言、不语、不动,除了帮他料理个人卫生,每日三餐也都是护士喂他吃饭。那天,我正和往常一样给他喂饭,可没想到这样一个木僵病人,竟毫无征兆地突然对着我的鼻子狠狠地打了一拳,那一瞬间,鼻子钻心地酸痛,鼻血流到了身上和饭菜里。病人那老实、憨厚的父亲也吓傻了,连连道歉:“对不起,孩子不懂事啊!”我此时才发现,这位饱经沧桑、刚50岁左右的父亲,竟已满头白发。如果不是孩子生病,也许他家庭殷实、儿孙兴旺,正在享受着天伦之乐。那一刻,怜惜之情油然而生。
这是我精神科职业生涯里第一次遭受病人攻击,当时因酸痛流出的泪水中自然也有委屈的成分。
也就在那一刻,我开始顿悟了什么叫精神科的护士,我以崇敬的心态,理解和揣摩着老师和同事们。
我只记得
她正常状态的一声感谢
小彤是一个因为婚姻受挫而患病的年轻女子,可是从她入病区的第一天,只要看见我,她就会跟在后面破口大骂而且毫不疲倦,说我想抢她老公、抢财产、抢孩子等等,语言不堪入耳,甚至有一次伺机掐我的脖子。在别人不停的咒骂和恐吓中工作,我惶恐不安,那段时间上班对我来说真是一种煎熬。
我后来了解了病人的生活经历,她先后两次结婚,第一位丈夫与她离婚,后来又找了第二位,感情上遭受了一些挫折。
经过治疗,有一段时间小彤恢复了正常状态。她领着现在的丈夫来见我:“护士妹妹,这是我老公,我以前脑子糊涂,经常对你又打又骂,真是对不起!”
尽管后来她再次犯病后,依然对我骂骂咧咧、六亲不认,但我对此早已释怀。正如同事们所说“因为他们是病人啊……”
后来我专门与病人的丈夫交谈,并从一位女性和母亲的角度,建议他多给予妻子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使她尽快忘却过去的伤痛,开始新的生活。现在,这位病人尽管病情时有反复,但症状已经大大减轻。
精神科护士
需要有更多的担当
作为精神科护士,需要更加忘我,更加包容,更加有担当。因为,我们面对的病人,疾病导致他们根本控制不了自己,他们需要理解、帮助和关爱。我们能做的,就是自我抚慰一下被攻击的伤痛,继续全心全意的照顾他们。
那是2009年,我怀孕6个月的时候,病区接诊了一位癔症患者,我在给她量血压的时候,她突然抬脚猛踢我的肚子,嘴里还不停地说:“这里面是个怪物!”所幸,那场攻击行为并没有对腹中胎儿带来不好的影响。现在,我有时与孩子开玩笑,“当年,你和妈妈一样勇敢。”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精神科已经非常平常。曾经为了约束一个破坏力极强的发作期躁狂患者,张护士的眼睛被打破了,梁大夫的手背被抓伤了;曾经一个受幻觉支配的患者突然把眼前的护士看成了妖魔鬼怪而疯狂地追打;曾经有一个患者把口服药连同杯里的热水一起泼向了护士……处于发作期的患者,他们的力量是平时的几倍。
面对这一切,医护人员给予病人的是深深的理解、包容、关爱;而要求自己进入忘我境界,忘掉伤痛,忘掉矫情。在病人面前我们是姐妹、是老师、是护士。
小东是个19岁的小伙子,入院时情感淡漠,甚至在妈妈去世的时候他都没有反应。可是我在一次为他输液时,脸上被他快速亲了一下,我抬头看他,他面容平静,仅此而已。这样的事情后来又发生过一次。
还有一名我几年前护理过的男患者,总是打电话找我,在我调病区后,依然通过打病区电话或找同事捎信设法找我。一次,我接通了电话问他有什么事,只听他说:“你现在挺好吗,我们很想念你,现在我要干活了,挂了。”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就这么简单。虽然他们是成年人,但心智年龄可能更加呈低龄状态。因此,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也可能是他们对美好和感谢的表达。让我们谨记这些美好和感谢,作为一种正能量,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工作。
有人说,和精神疾病患者在一起,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我的感悟是:在精神科工作,有超常的职业体验,也有快乐工作的记忆,还有获得成功感的自豪。
当我们看到,曾经躁闹或抑郁的病人,经过治疗康复,重新回归家庭,重返工作岗位,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那一刻,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