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3.得到别人的赞赏;4.在家里有地位。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四种不适当行
认识到你的孩子生活中存在压力,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位父母来说都是必要的。当然,你不可能解决孩子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但你可以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建议,帮他们成长为快乐的、有着良好适应能力的人。 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如,2岁的孩子允许选择午餐吃什么,3岁的孩子允许选择上街时穿什么衣服,4岁的孩子允许选择假日去什么地方玩,5岁的孩子允许告诉买什么玩具,6岁的孩子则允许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只有从小就享有选择“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到快乐自立。 鼓励孩子
如果能静下心来想一想,大多数人都会意识到,情绪的愉快和不愉快影响着我们的学习能力和效果。宝宝更是如此。让我们举例说明。一只狗走近宝宝,这样的情境经常可见。狗在接近宝宝之前,宝宝处于什么样的心情或情绪状态,可能会大大影响他对狗的兴趣和感觉 如果他正感觉安全和舒适,他很可能会觉得小狗可爱、好玩,他会对小狗产生好奇心,希望抚摸一下小狗; 如果他正感觉疲劳和心烦,或正对某人某事产生抵触情绪,他就会讨厌小狗的接近,甚至产生反感或者害怕,认为小狗对他不友好。 关键词:情绪可能引起、改变或打断孩子获取信息的状态让我们进
人们常说:“不打不成人,黄荆棍下出好人。”父母在体罚孩子时,总认为自己是在纠正孩子与社会不相容的错误行为,希望能将他们重新引到正道上来。但是,父母看到的只是短期的效果,即体罚所期望达到的效果。父母们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自食苦果的行为。 儿童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在1~3岁时经常遭受过体罚的孩子,易变得虚伪,冷酷,多事,擅长说谎,有暴力倾向;这些行为会在体罚后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开始产生。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摩雷·史特劳斯医生领导的研究小组调查了807位母亲,发现约44%的母亲都打过孩子,体罚孩子的频率
在教育中有另一种暴力,它的伤害力要远远超过肉体上的伤害,对学生与家长造成的压力远比体罚的后果更令人恐惧,这就是“软暴力”。 笔者所在的浙江《都市快报》日前刊发了一则题为《九岁小学生罪状十八条》的报道。报道缘起于一位姓柴的女士给报社热线打来电话反映:她9岁的儿子小D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班里的同学一致给他提意见,说他有18个缺点,孩子全蔫了。记者调查核实了情况:孩子放学带回一张16开的纸给家长看,上头密密麻麻写满了铅笔字,都是小学生的笔迹,不少字是用拼音代替的,主题是“我们大家评小D”,共列有18条,还有
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毅奋斗到底的精神。目前,在青少年甚至成人中都存在着一意孤行,缺乏团队精神的现象。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幼儿教育中缺乏对孩子团队精神的培养。首先,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游戏可以说是孩子的重要课目,它是一种对社会活动的模仿,深受孩子喜爱,因而也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游戏中教师有意识培养孩子团结协作,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努力的精神。比如,将孩子分成几个小组,选择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让孩子比赛,赛完后分析获胜和失败的原因,让孩子知道只有服从集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