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5·7飙车胡斌案 心理分析
发布时间:2009/8/27 9:25:42文章来源:
新闻回放
《胡斌昨日入狱服刑——“这辈子我都会觉得愧疚的”》本报2009年8月1日
7月的最后一天,10时45分,胡斌被押送至杭州某监狱,他随后将在这里生活3年。15时,胡斌就读大学的两名老师和两名同班同学前往监狱看望。在案发两个月后,胡斌首次面对各大媒体,流下了忏悔的泪水。对于案发后的心态,他连说了几个“对不起”。“我很对不起谭卓,对不起他的父母亲,也对不起我的爸爸妈妈,给双方的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两个月在看守所里,我一直在反省自己。”胡斌停顿了一下说,“这辈子我都会觉得愧疚的。”
心理分析:
备受关注的“杭州5·7飙车案”罪犯胡斌入狱了,从此他将在铁窗中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接受刑罚。案件发展到这里,似乎已经接近尾声,然而从各大网站的来看,胡斌的道歉与泪水,并没有为他取得多少宽恕和理解,在网友当中,因“70码”、“替身说”等波澜引发的愤怒与质疑还远远没有平息,恐怕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胡斌都必须要面对社会的舆论压力。
事情发展到这里,难道就是胡斌所要承担的全部了吗?从心理学角度来看,113万元人民币的赔偿金以及3年的有期徒刑,是不可能让人轻松放下过去的。对肇事者胡斌来说,“如何承受另一个生命的重量”其实才是他此次教训中最难度过的一关。若想更成熟地面对此事,胡斌其实很有必要接受专业心理医生的心理疏导,否则,胡斌未来很可能一生都活在内疚的阴影当中。
单从行为阻止的角度来看,“内疚感”也许是个有益的感受,它的存在就如同是一种“心理惩罚”,不但能立即终止错误的行为,还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对当事人的言行起到约束作用。
但这只是一个短期目标,对于人们心中的这种内疚感,如果处理不当,长期下去却会招来两种极端的后果:
A.潜意识引发的自我惩罚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们班级一位同学的爸爸就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这位叔叔曾经是我们当地一家饭店的老板,因为生意应酬多,每天晚自习后,他开车来接我同学的时候,都是满身酒气。结果在一天节日的晚上,当他酒后驾车载着亲戚从饭店回家时,不幸撞上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卡车,同学的姥姥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当场受了重伤,后在送去医院的途中因抢救无效死亡。
这起事故让同学的爸爸从此陷入极度的痛苦和内疚当中,虽然亲属们事后都对他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和宽恕,但这位叔叔却始终无法原谅自己。从医院出来后,他卖掉了自己的饭店,从此不再当老板,而是在我们当地一家单位的食堂打工做起了厨师。虽然起早贪黑、不分冬夏地忙碌,经济收入与他做老板时相比,却是天壤之别。但这种辛苦生活在叔叔眼里,反倒能让他的心里多少踏实一些。
这种强烈的内疚感,不是凭借几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的安慰能够抚平的。如果一个人认定自己有罪,他是无法原谅自己依然过着好日子的。即使他在意识上故意淡化这种影响,他的潜意识也会让他付出代价。
B.压力崩溃下的破罐破摔
面对记者采访,谈到自己入狱以来的生活,胡斌说,自己这段时间晚上经常做噩梦,物体撞击、玻璃破碎的声音总是在脑海中浮现。而谈到车祸遇难者谭卓,他也表示,因为自己的过错,给谭卓的家庭酿成了这么大的损失,自己一辈子都会觉得愧疚的。
这时候,胡斌本人其实也正处在极度的痛苦之中,因为一个人生命的重量是很沉重的,对于年轻的胡斌来说,他的心灵很难承受这一切。在案件发生之初,现场一些年轻人嘻嘻哈哈、若无其事的表现,就已经激起了网民的愤怒。在当前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如果没有人帮助胡斌正确地直面这件事的话,一旦胡斌被压力压垮,他就会破罐破摔,从此学会彻底推卸责任。
到那时,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胡斌也许就会抛弃基本的内疚感,真正为自己的罪责感到“若无其事”。即使心中有一点点内疚,他也会立刻将它们转化为对别人的攻击,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最终变得冷漠、邪恶。
我认为现在的胡斌需要一个心理医生,他需要有人理解他现在的痛苦,也需要有人帮助他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最后帮助他直面这件事。这个过程实施起来其实并不困难,比如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准大学生盗窃案”,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小明的案子后期处理得就很好。对任何事件的当事人来讲,只有与过去健康地告别,才能真正做好准备,去迎接一个新的开始。
《胡斌昨日入狱服刑——“这辈子我都会觉得愧疚的”》本报2009年8月1日
7月的最后一天,10时45分,胡斌被押送至杭州某监狱,他随后将在这里生活3年。15时,胡斌就读大学的两名老师和两名同班同学前往监狱看望。在案发两个月后,胡斌首次面对各大媒体,流下了忏悔的泪水。对于案发后的心态,他连说了几个“对不起”。“我很对不起谭卓,对不起他的父母亲,也对不起我的爸爸妈妈,给双方的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两个月在看守所里,我一直在反省自己。”胡斌停顿了一下说,“这辈子我都会觉得愧疚的。”
心理分析:
备受关注的“杭州5·7飙车案”罪犯胡斌入狱了,从此他将在铁窗中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接受刑罚。案件发展到这里,似乎已经接近尾声,然而从各大网站的来看,胡斌的道歉与泪水,并没有为他取得多少宽恕和理解,在网友当中,因“70码”、“替身说”等波澜引发的愤怒与质疑还远远没有平息,恐怕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胡斌都必须要面对社会的舆论压力。
事情发展到这里,难道就是胡斌所要承担的全部了吗?从心理学角度来看,113万元人民币的赔偿金以及3年的有期徒刑,是不可能让人轻松放下过去的。对肇事者胡斌来说,“如何承受另一个生命的重量”其实才是他此次教训中最难度过的一关。若想更成熟地面对此事,胡斌其实很有必要接受专业心理医生的心理疏导,否则,胡斌未来很可能一生都活在内疚的阴影当中。
单从行为阻止的角度来看,“内疚感”也许是个有益的感受,它的存在就如同是一种“心理惩罚”,不但能立即终止错误的行为,还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对当事人的言行起到约束作用。
但这只是一个短期目标,对于人们心中的这种内疚感,如果处理不当,长期下去却会招来两种极端的后果:
A.潜意识引发的自我惩罚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们班级一位同学的爸爸就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这位叔叔曾经是我们当地一家饭店的老板,因为生意应酬多,每天晚自习后,他开车来接我同学的时候,都是满身酒气。结果在一天节日的晚上,当他酒后驾车载着亲戚从饭店回家时,不幸撞上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卡车,同学的姥姥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当场受了重伤,后在送去医院的途中因抢救无效死亡。
这起事故让同学的爸爸从此陷入极度的痛苦和内疚当中,虽然亲属们事后都对他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和宽恕,但这位叔叔却始终无法原谅自己。从医院出来后,他卖掉了自己的饭店,从此不再当老板,而是在我们当地一家单位的食堂打工做起了厨师。虽然起早贪黑、不分冬夏地忙碌,经济收入与他做老板时相比,却是天壤之别。但这种辛苦生活在叔叔眼里,反倒能让他的心里多少踏实一些。
这种强烈的内疚感,不是凭借几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的安慰能够抚平的。如果一个人认定自己有罪,他是无法原谅自己依然过着好日子的。即使他在意识上故意淡化这种影响,他的潜意识也会让他付出代价。
B.压力崩溃下的破罐破摔
面对记者采访,谈到自己入狱以来的生活,胡斌说,自己这段时间晚上经常做噩梦,物体撞击、玻璃破碎的声音总是在脑海中浮现。而谈到车祸遇难者谭卓,他也表示,因为自己的过错,给谭卓的家庭酿成了这么大的损失,自己一辈子都会觉得愧疚的。
这时候,胡斌本人其实也正处在极度的痛苦之中,因为一个人生命的重量是很沉重的,对于年轻的胡斌来说,他的心灵很难承受这一切。在案件发生之初,现场一些年轻人嘻嘻哈哈、若无其事的表现,就已经激起了网民的愤怒。在当前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如果没有人帮助胡斌正确地直面这件事的话,一旦胡斌被压力压垮,他就会破罐破摔,从此学会彻底推卸责任。
到那时,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胡斌也许就会抛弃基本的内疚感,真正为自己的罪责感到“若无其事”。即使心中有一点点内疚,他也会立刻将它们转化为对别人的攻击,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最终变得冷漠、邪恶。
我认为现在的胡斌需要一个心理医生,他需要有人理解他现在的痛苦,也需要有人帮助他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最后帮助他直面这件事。这个过程实施起来其实并不困难,比如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准大学生盗窃案”,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小明的案子后期处理得就很好。对任何事件的当事人来讲,只有与过去健康地告别,才能真正做好准备,去迎接一个新的开始。
- 上一篇:心理学家吁正视“少年自杀”呼唤“爱的陪伴”
- 下一篇:学会给孩子足够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