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希望·心科普 > 详细

看似孩子的问题,却是父母的错

发布时间:2016/3/29 15:32:53文章来源:

    “我们应该早来。”姐姐牵着弟弟,母亲搂着女儿,一副美好的家庭和乐图定格在心理咨询师的心中。

    这是一个由一对夫妇、两个孩子组成的4口之家。父母经商,一双儿女健康聪明,原本是幸福的家庭,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在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老大”、“老二”的地位和关系,成为热点问题,“有了老二后,老大的生活变成了这样……”许多微信友都看过这一微信。有位85后“老大”发微信动态:老二出生后好长时间他(她)会打不过你,等长大了你可训练他(她)帮你干活。随着二孩政策落地,我国多年形成的独生子女家庭文化受到冲击。

    心理咨询室是社会问题的窗口,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在这里留下烙印。而任何心理问题都是对心灵的呼唤。

    上述这个家庭是农村二孩家庭。18岁的女孩是家中老大,在父母生育弟弟前的数年中,一直过着一孩独尊的幸福生活。但后来随着弟弟的出生,家庭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变化。父母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用来看护弟弟,女孩受到冷落。她一度感到自己像空气一样,在家里可有可无。

    但多年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个性特点,她不会包容、协调、合作、妥协。父母对她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但她没有选择沟通和改善。而是采取了父母不喜欢的方式,逃学,进网吧,穿奇装异服。其实她这一行为方式潜意识里是想引起关注。不懂孩子心理特点的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甚至把她归入“问题孩子”行列,采取粗暴的干涉方式,父亲还打了她,大喊“你死在外面吧!”女孩伤心欲绝,父母也陷入绝望的境地。令人欣慰的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这对开明的父母选择到心理咨询室求助,使问题解决有了一个良性途径。

    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平等的权利。在过去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对父母和传统有较强的依从性,因此父母对孩子的一些过分偏爱或不平等,大都能平静而“合理”地存在。而自我意识强烈的年轻一代,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体的感受,因此相关问题集中而强烈地呈现在面前。

    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和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在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始终注重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各个家庭角色的礼仪和规范,要求得当而不错位,有“好父母”,才有“好子女”。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疏导心理,呵护心灵,化解矛盾,传播健康的心理文化。心理咨询师分别与父母和女孩谈话,分析问题,解剖症结,校正认知,还原本质和责任。我在与女孩谈话时有这样的细节,“你喜欢网吧吗?”“不,我愿意回家,但回家父母不喜欢我。”“你喜欢弟弟吗?”“我爱弟弟,但我无法喜欢他,弟弟有父母护着,只有我最可怜。”“弟弟做错了什么?他对你好吗?”“弟弟没有错,弟弟始终对我很好。”说到这里女孩流泪了。在门外的妈妈也流泪了,“看似孩子的问题,却是父母的错误。”她心服口服。

    在心理咨询室,这对父母公开而真诚地向女儿道歉,一家人冰释前嫌,亲情相拥把家还。

    心理医学证实,每个人6岁以前的成长期至关重要,是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期间得不到良好的心理发育,在以后的成长中会留下心理阴影。

    作为父母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更要注重对孩子的心灵呵护。听了一位父亲的故事,我们不仅为孩子感到幸福,也对其作为父亲的智慧点赞。这位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理发师,他有两个女儿,大的6岁,小的1岁。一天,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卖气球的摊点,就不加思索地为小女儿买了一个气球,可不成想,他一进门,大女儿看到他手中只拿了一个气球,顿时脸就拉了下来。看到大女儿不高兴的样子,这位智慧的父亲马上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于是他喊着大女儿的名字:“这是给你买的。”大女儿的脸色立刻阴转晴,高兴地拿着气球找好姐妹一起玩去了。

    幼小的生命脆弱,心灵更加脆弱。这位父亲“以对改错”之举在关键时期保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使其不受伤害。如上述类似的案例,在心理咨询室不胜枚举。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主动发挥社会职能,牢记社会责任,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5名专业人员,还在此设置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全天候受理心理求助等事项,以积极而有效的工作,在疏导心理,化解社会矛盾中,充分发挥了“润滑剂”、“消火栓”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