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自卑是怎样形成的?
来访者低眉顺目、神情怯怯地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屁股只放在宽大的沙发的前三分之一位置,似乎唯恐自己占用了更多的资源,他的这种姿态与他年轻人的身份让咨询师产生了强烈的违和感。
来访者卫宁(化名),男,27岁,身高175cm,穿着中规中矩,母亲陪同前来进行心理咨询,在征询卫宁和其母亲的意愿后,他独自留在了咨询室。经过交谈咨询师了解到,大学毕业后在家人的帮助下卫宁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但是在工作中卫宁处处被动,遇事总是往后躲,不能直面承担。以前在家里遇到事情的时候,父母都很自然地告诉他要怎么怎么做,或者直接出面替他处理,可在工作单位就不一样了,岗位分工明确,各人各负其责,有些工作同事可以提醒他或带着他去完成,但很多情况下他的工作需要他自己完成,这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不行,自己哪哪都不如别人,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好……为此他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看到一起入职的同事充满活力和自信,很快能够独当一面,得到前辈和领导的认可,卫宁也很是羡慕和着急,但是那种深层的自卑感就像绳索一样束缚着他,让他不能迈出向前的步伐。那么,人的自卑是怎样形成的呢?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儿童在学龄期(6~12岁)主要处理的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同时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此期如果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儿童就会获得勤奋感,这能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这个时期他们渴望去展现自己的能力,去实际探索自己生活着的世界,离开父母的怀抱去真正地呼吸自由的空气,勤奋的他们要向父母、向他人证明自己能行,如果父母或者重要他人给了负性评价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法做成任何一件事,从而产生自卑。
卫宁回忆,在小学期间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老师不太喜欢他,同学们也常常嘲笑、欺负他,那时候他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卫宁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一个人把整个教室的卫生全部打扫了一遍,当他倒完垃圾满头大汗跑回教室,本以为这一次老师会表扬自己的时候,有位同学从课桌下找出几片纸屑说他打扫的不干净,结果老师什么也没说,只让卫宁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此后,卫宁内心更确定了自己真的是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不如别人。
从卫宁的心路历程看,他存在深层的自卑,极度不自信、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我价值感,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事事都做不好,而这些部分的形成年代久远,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想要短时间内得到改变不太现实,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这已经成为他日常为人处事的一种模式。
如果来访者具有强烈的改变愿望,一是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进行调整,鼓励来访者尝试主动去接受一些适度的挑战,经过自己的努力,竭尽自己所能,同时可以主动争取一些社会资源的支持,最终能够挑战成功,去体验成功的成就感,家人和同事则需要适时给予肯定、赞许,让他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兴奋,逐渐培养自己的自信和价值感,以及对内在自我的认同感,自己先能够欣赏自己,悦纳自己,成长自己;二是可以通过催眠治疗,在催眠状态下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那个脆弱、自卑的内在小孩,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和解、让他逐渐成长,再通过赋能、增强自信等催眠技术,帮助来访者慢慢走出自卑的困扰。
(蒲金玉)
- 上一篇:爱发脾气的抑郁
- 下一篇:阴晴不定的情绪“小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