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 详细

疫临淄博 我们如何应对心理恐慌

发布时间:2020/2/9 15:19:50文章来源:本站
我市自2020年1月25日确诊了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后,截止到2月3日,在短短的10天内确诊病例已增至12例,密切接触者已达155例。面对疫情的发展,市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慌,通过近几天来的心理咨询热线统计,不同的群体,包括武汉回淄人员、密切接触者、二代三代接触者、医学观察及居家观察者、“风险”小区、“风险社区”的居民,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恐慌现象。适度恐慌,能够提高我们的警觉性,让我们做好自我防护。过度恐慌会影响日常居家生活,甚至产生失眠、焦虑及各种躯体不适症状,继而降低了个体自身免疫功能,成了“易感人群”。过度恐慌易光顾平时有心理问题或有心理疾患的群体,就像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易侵袭有基础疾病的老年病人一样。

那么,心理恐慌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事件,我们都会产生心理恐慌情绪。根据恐慌的程度,心理学是用焦虑、恐惧、恐怖及惊恐来表达的。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恐?什么情况下会慌?想想自己,当你遭遇来自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会感到害怕,不知所措,甚至出现僵住,这时你就出现了恐的情绪。同时,你又没有办法应对,就会出现心慌、神慌,这时你就出现了慌的情绪。
适度的恐慌是我们人类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保护性情绪,有利于我们的生存。然而,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我们带来的恐慌与平时的恐慌有什么不同呢?对新冠肺炎的恐慌,主要来源于它的传染性,证据表明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潜伏期患者都具有传染性,这使我们防不胜防,这样又放大了传染的危险性。其次是媒体的信息报道,特别是自媒体的信息,有一部分人,官方信息不怎么关注,而朋友圈的的信息却坚信不疑,不实的信息加剧了恐慌。再是认知的偏差,我们大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善于联想,即使偶尔打喷嚏,也联想到新型冠状病毒,草木皆兵,失去客观支持的联想,掩盖了科学分析和理性判断,再加上从众心理的作用,形成了目前的心理恐慌。
至于心理恐慌的程度,因人而异,大体可分为四个层级:
一是担心、紧张。这类群体,主要表现担心自己万一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怎么办?不敢出门,不敢去人多的地方去,过度搜集防护信息,即使戴口罩去商场买菜也过度担心害怕,满脑子全是“假如,如果”。
二是焦虑。这类群体主要表现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信心不足,即使呆在家里也担心、害怕、惶惶不可终日。有一部分群体也不排除既往有焦虑症病史,在这特殊时期症状加重了。
三是强烈恐惧。这类群体,对新冠病毒异常恐惧,即使他知道这种病毒的理化特性、防护措施,但仍然过度小心,过度防护,出门戴两层口罩,甚至还要穿防护服。
四是惊恐发作。这类群体往往既往有惊恐发作的病史,当戴上N95口罩时,出现呼吸不畅,会突然感到心慌、心悸,有濒死感,有的甚至晕倒在地。
面对过度恐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应对:
一、充分利用支持系统,增强自信
疫情发生后,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采取了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每天客观报道疫情信息,全民参与,让我们战胜疫情具有了足够的信心和自信,在目前情形下,信心和自信比黄金还要宝贵。
二、接受现实,无需回避
 疫情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要接受现实,理
性对待,每天关注官方的疫情信息,同时也要关注居住小区的疫情信息,动态了解疫情变化,时时更新防护理念与防护措施。
三、理解适度恐慌,减少过度恐慌
在我们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度恐慌对我们是有用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警觉性,积极应对。这次疫情引发的恐慌,让我们学习了大量的相关病毒方面的知识,对新冠病毒的理化特性、传播途径有了更新的认识。同时理解接纳恐慌,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与行为,重新审视人类的认知与行为,促进自己的成长,也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如果有人出现了过度恐慌,影响了正常生活,可以寻求专业咨询予以帮助。
四、学会阻断恶性循环
在近几天的咨询中,有部分咨客天天出现难以控制的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想法,由此产生了紧张不安及恐慌情绪,对此我们要应用心理学中的认知解离方法,阻断这种恶性循环,明确“想法是想法,事实是事实”,不要把想法和事实混为一谈,徒增恐慌心理。
五、正念生活,消除不安
我们的大脑不仅能够思维和联想,还能够对情绪变化,如心烦不
安、焦虑恐惧进行觉察。当我们出现精力难以集中、心烦不安、发脾气,甚至出现失眠、焦虑时,正念训练会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活在当下,享受此时此刻的美好时光。
六、内观助你心理成长
为防控疫情目前多数人居家生活,也为我们进行家庭内观训练提供了绝佳机会。内观,需要在安静环境中,通过三个问题仔细地思考,深深地回忆,以深入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触及自身深层的内心活动与人际关系,激发出自身的情感活动,调节认知偏差,达到“高峰体验”后,使人心灵顿悟,真切感受到心理成长。
七、行动
从心理学角度考量,行动意味着向着目前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目标去努力做事,当下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目标毫无疑问是健康,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做到加强防护、适当活动、按时作息、娱乐有度。如果你带着一点点担心、一点点不安去帮助别人或者参与慈善活动,那么你的心理也会更加健康,这也正是森田理论在当下的实践。

专家简介:

董汉振,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市精神卫生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兼任滨州医学院教授、省医师协会理事、省医学会精神病学专委会委员、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副主委、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
从事精神卫生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参与“5•12”四川汶川心理救援,获中国心理协会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曾荣记山东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二等功。
淄博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
0533-8758811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淄博市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