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生当村医 身心同治送健康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精神科医生面对的都是精神分裂、偏执性精神病等令人闻之色变的病症,近些年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这种观念虽然有所改观,但很多人还是难以把精神科医生和主要治疗头疼脑热感冒发烧的村医联系到一起。上个月,淄博市开展第一村医活动后,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段艳蕊来到了文昌湖区商家镇白家村担任第一村医。一名精神科医生在村里能做什么工作?
在民居里打针看病的第一村医
21日上午九点,记者来到了位于325省道商家收费站以西500米路北的白家村,沿着一条下坡的村内公路,很容易就找到了村里的卫生室。令记者感到奇怪的是,已经到了这个点了,卫生室的防盗门还是紧闭的,敲门也没人答应。记者扒着窗户向里面望去,卫生室内空无一人,别说病人,连医生也不在。按照记者以往的经验,即使是第一村医和村医都去村里走访,卫生室也不会锁上门。
记者围着卫生室转了一圈,发现了这里的异常之处,一般的村卫生室都是村里的房子,有的是村委腾出的地方,有的是废弃的小学改建的,还有的干脆就是单独建的。白家村的卫生室却紧挨着一户民居,透过民居打开的大门,记者发现卫生室像是这家人的南屋。
记者正要拨打段艳蕊的电话时,一名穿着大红袄的女子提着煤渣走了出来,如果不是之前在网上看过段艳蕊的照片,难以想象这个衣着打扮非常接地气的女子是来自大医院的医生。
跟着段艳蕊走进这户人家的北屋,记者看到了几个老太太在客厅里打吊瓶,有躺在小床上的,也有坐在长沙发上的。段艳蕊见其中一名老太太打着吊瓶就在沙发上睡着了,就走进卧室拿了一床小被子给她盖上,“她感冒了,发着高烧,昨天晚上折腾了半夜,这会儿困了。”
果然,如同记者猜测的那样,村卫生室是村医孙大夫家里的南屋。从卫校毕业算起,孙大夫已经整整干了40年的村医,刚开始时他用的是村里的知青房,后来房子处理掉了,他就把卫生室搬到了家里的南屋去。虽然村里的服务中心还有空着的房子,但考虑到服务中心在325省道的南边,要走几百米还要过马路,他觉得对村民来说不太方便,就一直没换地方。
孙大夫告诉记者,现在家里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卫生室和客厅里取暖用的都是炉子,烧两个炉子对他们来说太麻烦,所以他就让村民到客厅里看病打针,等天暖和再去卫生室。
孙大夫已经64岁了,前几年生了一场大病,让他的精力大不如前,段艳蕊的到来,大大的缓解了他的工作压力。
怕狗但坚持上门走访诊治
老太太们打针的工夫,孙大夫接了个电话,然后告诉段艳蕊,村里的小女孩玥玥感冒发烧好几天还没好,请医生上门诊治。家里有病人,孙大夫走不开,就得段艳蕊走一趟了。
一次性针头、输液管、喷雾式消毒液、塑料瓶装的盐水……段艳蕊把打针用的材料清点好,装到一个专用的袋子里。
玥玥家里养着一条很凶的狗,怕狗的段艳蕊很头疼,于是请孙大夫先给玥玥家打个电话,把狗关起来再进去。据了解,村里几乎是家家养狗,段艳蕊自嘲,怕狗也是驻村工作需要克服的困难。
在玥玥家的厦檐下,段艳蕊见到了不停地咳嗽还在吃桂圆的小女孩,她就告诉玥玥的家长,孩子正在生病,吃桂圆容易上火,吃点冰糖水煮过的梨子或苹果比较好。一听这话,玥玥的家长赶紧把桂圆拿到一边去。
之前段艳蕊给玥玥打过几次针,女孩见了她就害怕,还没打针就嚎啕大哭。段艳蕊只好化身幼儿园阿姨,又哄又夸,最后在家长的帮助下才给孩子打上针。叮嘱完注意事项,段艳蕊回到卫生室,准备和孙大夫一起进行例行的上门走访工作。
据孙大夫介绍,白家村户口上有将近1100人,由于村子距离城区三十多华里,看病上学都不太方便,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出去生活了。有的村民在外面买的房子宽敞,到了冬天就把老人接到城里去住,因此村里剩下的七八百口人,老人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生活条件不太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较多。
两位大夫首先来到村民孙立华家,当天天气暖和微风拂面,孙立华正倚靠在一把椅子上晒太阳。几年前,孙立华得了脑梗,经过救治后生活不能自理,吃饭穿衣等也需要爱人帮忙。在段艳蕊的帮助下,孙立华褪下一只袖子量起血压,高压130,低压90,相对于她的身体状况来说还算正常。段艳蕊一再叮嘱孙立华要按时吃药,但出了门她告诉记者,孙立华家庭困难,为了省钱一向很少吃药。
离开孙立华家,两位大夫又走访了几名高血压患者,并详细记录在册。按照规定,高压130以上的每两周就要回访一次,如果连续出现这种状况,村医就要建议病人入院治疗了。
发挥专业优势改善老人精神状况
作为一名精神科的医生,整整一上午,段艳蕊都是在打针开药走访病人中度过的,没有人向她咨询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下她的专业优势如何发挥?
对这个问题,段艳蕊显然也是有准备的,她沉思片刻就给出了答复。
村里老人多,农村老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寂寞。由于老年人不再参与劳动,闲暇时间很多,但以往的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生活,随着年轻人的外出而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农村老人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相对于在城市居住的老人,村里老人没有广场舞,没有老年大学,也没有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在寒冷的冬天,除了看电视,老人们能打发时间的方式就只有聊天拉呱了,由于村内人口的大规模减少,这种传统的社交方式也在日渐缩减。子女不在身边,晚年生活孤寂,老人往往越聊越伤心,由此引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问题。老年人是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种的高发人群,这些病受精神因素影响明显。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精神科医生面对的都是精神分裂、偏执性精神病等令人闻之色变的病症,近些年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这种观念虽然有所改观,但很多人还是难以把精神科医生和主要治疗头疼脑热感冒发烧的村医联系到一起。上个月,淄博市开展第一村医活动后,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段艳蕊来到了文昌湖区商家镇白家村担任第一村医。一名精神科医生在村里能做什么工作?12月21日,记者来到白家村进行了探访。
在民居里打针看病的第一村医
21日上午九点,记者来到了位于325省道商家收费站以西500米路北的白家村,沿着一条下坡的村内公路,很容易就找到了村里的卫生室。令记者感到奇怪的是,已经到了这个点了,卫生室的防盗门还是紧闭的,敲门也没人答应。记者扒着窗户向里面望去,卫生室内空无一人,别说病人,连医生也不在。按照记者以往的经验,即使是第一村医和村医都去村里走访,卫生室也不会锁上门。
记者围着卫生室转了一圈,发现了这里的异常之处,一般的村卫生室都是村里的房子,有的是村委腾出的地方,有的是废弃的小学改建的,还有的干脆就是单独建的。白家村的卫生室却紧挨着一户民居,透过民居打开的大门,记者发现卫生室像是这家人的南屋。
记者正要拨打段艳蕊的电话时,一名穿着大红袄的女子提着煤渣走了出来,如果不是之前在网上看过段艳蕊的照片,难以想象这个衣着打扮非常接地气的女子是来自大医院的医生。
跟着段艳蕊走进这户人家的北屋,记者看到了几个老太太在客厅里打吊瓶,有躺在小床上的,也有坐在长沙发上的。段艳蕊见其中一名老太太打着吊瓶就在沙发上睡着了,就走进卧室拿了一床小被子给她盖上,“她感冒了,发着高烧,昨天晚上折腾了半夜,这会儿困了。”
果然,如同记者猜测的那样,村卫生室是村医孙大夫家里的南屋。从卫校毕业算起,孙大夫已经整整干了40年的村医,刚开始时他用的是村里的知青房,后来房子处理掉了,他就把卫生室搬到了家里的南屋去。虽然村里的服务中心还有空着的房子,但考虑到服务中心在325省道的南边,要走几百米还要过马路,他觉得对村民来说不太方便,就一直没换地方。
孙大夫告诉记者,现在家里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卫生室和客厅里取暖用的都是炉子,烧两个炉子对他们来说太麻烦,所以他就让村民到客厅里看病打针,等天暖和再去卫生室。
孙大夫已经64岁了,前几年生了一场大病,让他的精力大不如前,段艳蕊的到来,大大的缓解了他的工作压力。
怕狗但坚持上门走访诊治
老太太们打针的工夫,孙大夫接了个电话,然后告诉段艳蕊,村里的小女孩玥玥感冒发烧好几天还没好,请医生上门诊治。家里有病人,孙大夫走不开,就得段艳蕊走一趟了。
一次性针头、输液管、喷雾式消毒液、塑料瓶装的盐水……段艳蕊把打针用的材料清点好,装到一个专用的袋子里。
玥玥家里养着一条很凶的狗,怕狗的段艳蕊很头疼,于是请孙大夫先给玥玥家打个电话,把狗关起来再进去。据了解,村里几乎是家家养狗,段艳蕊自嘲,怕狗也是驻村工作需要克服的困难。
在玥玥家的厦檐下,段艳蕊见到了不停地咳嗽还在吃桂圆的小女孩,她就告诉玥玥的家长,孩子正在生病,吃桂圆容易上火,吃点冰糖水煮过的梨子或苹果比较好。一听这话,玥玥的家长赶紧把桂圆拿到一边去。
之前段艳蕊给玥玥打过几次针,女孩见了她就害怕,还没打针就嚎啕大哭。段艳蕊只好化身幼儿园阿姨,又哄又夸,最后在家长的帮助下才给孩子打上针。叮嘱完注意事项,段艳蕊回到卫生室,准备和孙大夫一起进行例行的上门走访工作。
据孙大夫介绍,白家村户口上有将近1100人,由于村子距离城区三十多华里,看病上学都不太方便,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出去生活了。有的村民在外面买的房子宽敞,到了冬天就把老人接到城里去住,因此村里剩下的七八百口人,老人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生活条件不太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较多。
两位大夫首先来到村民孙立华家,当天天气暖和微风拂面,孙立华正倚靠在一把椅子上晒太阳。几年前,孙立华得了脑梗,经过救治后生活不能自理,吃饭穿衣等也需要爱人帮忙。在段艳蕊的帮助下,孙立华褪下一只袖子量起血压,高压130,低压90,相对于她的身体状况来说还算正常。段艳蕊一再叮嘱孙立华要按时吃药,但出了门她告诉记者,孙立华家庭困难,为了省钱一向很少吃药。
离开孙立华家,两位大夫又走访了几名高血压患者,并详细记录在册。按照规定,高压130以上的每两周就要回访一次,如果连续出现这种状况,村医就要建议病人入院治疗了。
发挥专业优势改善老人精神状况
作为一名精神科的医生,整整一上午,段艳蕊都是在打针开药走访病人中度过的,没有人向她咨询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下她的专业优势如何发挥?
对这个问题,段艳蕊显然也是有准备的,她沉思片刻就给出了答复。
村里老人多,农村老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寂寞。由于老年人不再参与劳动,闲暇时间很多,但以往的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生活,随着年轻人的外出而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农村老人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相对于在城市居住的老人,村里老人没有广场舞,没有老年大学,也没有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在寒冷的冬天,除了看电视,老人们能打发时间的方式就只有聊天拉呱了,由于村内人口的大规模减少,这种传统的社交方式也在日渐缩减。子女不在身边,晚年生活孤寂,老人往往越聊越伤心,由此引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问题。老年人是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种的高发人群,这些病受精神因素影响明显。
另外,一些身体上的疾病也会引发精神障碍。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疲倦、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焦虑、抑郁也较常见。心源性脑病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等。肝性脑病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妄想、木僵状态等,慢性患者可表现为人格改变、智能障碍等。肺性脑病以意识障碍多见。肾性脑病可出现被害性质的幻觉、妄想或抑郁、躁狂状态。缺铁性贫血所致精神障碍会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有时可见异食行为,如吃砖头、土块等。
每次给老人看病或上门走访时,段艳蕊总是通过温言细语拉近医患关系。她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情绪和病情,给患者制定医疗方案的同时,减轻其心理压力。老人心情好了,对改善身体状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神疾病可防可控,我们正确认识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他们的病情就会好转。”段艳蕊感慨。
另外,一些身体上的疾病也会引发精神障碍。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疲倦、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焦虑、抑郁也较常见。心源性脑病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等。肝性脑病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妄想、木僵状态等,慢性患者可表现为人格改变、智能障碍等。肺性脑病以意识障碍多见。肾性脑病可出现被害性质的幻觉、妄想或抑郁、躁狂状态。缺铁性贫血所致精神障碍会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有时可见异食行为,如吃砖头、土块等。
每次给老人看病或上门走访时,段艳蕊总是通过温言细语拉近医患关系。她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情绪和病情,给患者制定医疗方案的同时,减轻其心理压力。老人心情好了,对改善身体状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神疾病可防可控,我们正确认识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他们的病情就会好转。”段艳蕊感慨。
- 上一篇:《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通知
- 下一篇:“第一村医” 医病更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