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调整:好情绪就是身心灵合一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三个层次的修养,那就是保持身体、心理、精神的平衡与平常,通称为身、心、灵的健康。”当时我很费解,精神状态也即情绪反映,它应该是心理活动的外在反映吧,它们是可以分开的么?后来有几次,妻子误会我、耍脾气,我自然不高兴,但当时注意提醒自己,力戒烦躁和生气,避免针锋相对。 如此一来,自己首先控制了不良的心理状态,以平和的言语相对,最终总能握手言和。最后终于明白:这种喜怒不形于色的修为,是一种涵养。因为它不必当面伤人,从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如 -
女人,爱情的浓度如何调控?
在这个爱情流行疲惫的年代,许多人结婚前一张单人床都觉得大,结婚后一张两米大床都觉得小。于是一种新的情感主张叫“半糖主义”。半糖主义:新的情感主张以前TONNY每天上班前都要和我吻别,现在临走招呼都不打一个。 有事打电话去他公司,他送上一句“我现在很忙”,电话“吧嗒”一声就挂了;两人一起吃饭,以前他频频给我夹菜不说,连鱼都是要挑净了刺才送到我碗里的,现在我精心准备了晚餐,他筷子胡乱一搅,顶多评价几句“这个咸了,那个淡了,这个菜没洗干净,那个炒得不够嫩”。以前总是他给我一些暗示,现在即使我一丝不挂躺在他 -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3.得到别人的赞赏;4.在家里有地位。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四种不适当行 -
怎样帮助孩子摆脱抑郁
认识到你的孩子生活中存在压力,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位父母来说都是必要的。当然,你不可能解决孩子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但你可以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建议,帮他们成长为快乐的、有着良好适应能力的人。 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如,2岁的孩子允许选择午餐吃什么,3岁的孩子允许选择上街时穿什么衣服,4岁的孩子允许选择假日去什么地方玩,5岁的孩子允许告诉买什么玩具,6岁的孩子则允许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只有从小就享有选择“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到快乐自立。 鼓励孩子 -
父母扼杀孩子愿望等于虐待
过去经历妈妈骂我“不要脸”,刀刻般印在我脑海里。“我父母是大学教授,思想十分保守,特别是在男女交往方面。我八岁以前是一个快乐的女孩。五六岁时,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一天,我跟两个和我一样大的男孩玩,一个男孩说玩脱衣服游戏,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游戏,那两个男孩先脱了衣服,然后让我脱,我刚把衣服脱完,就见妈妈跑过来,无比愤怒,不容分说打了我两耳光,还恶狠狠地骂:你怎么这么不要脸。 “回到家,妈妈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也很生气。我当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但父母的态度,特别是妈妈骂我不要脸那句话,刀刻般 -
莫让心理障碍误了孩子前程
专家指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焦虑和强迫症状,一定要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对未来感到没有希望,不想活了;见人就紧张,口吃;生活、学习上有奇怪的毛病……这些可能让家长烦透的情况可能是青春期的孩子心理障碍引发的问题。昨天,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杨志伟博士就此进行了剖析。 近来,深圳几名中学生的自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惋惜和关注。杨博士认为,自杀可能是青春期逆反心理和情绪问题造成的。他说,青春期是第一个自杀的高危期。为什么呢?杨博士认为,这与青春期孩子发展面临的心理冲突,性格的不稳定以及面临的巨大心理压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