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药物成“毒物”
2025/8/19 10:55:16 本站 点击量:
药物是治疗疾病、缓解痛苦的重要手段,但如果使用不当,甚至滥用,不仅无法发挥疗效,还可能对身体和精神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必须在专业指导下规范使用。
一、什么是药物滥用?
药物滥用并非简单的“多用了几次药”,而是指违背药物使用原则,无节制、无规范地使用药物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不遵医嘱,自行增减药量、改变用药频率或疗程;
2、为追求某种特殊效果(如镇静、兴奋)而使用药物,而非治疗疾病;
3、滥用处方药,如未经诊断就服用他人的精神科药物、止痛药等;
4、长期使用本应短期服用的药物,形成药物依赖。
二、精神科药物滥用的危害更突出
精神科药物(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等)的作用机制特殊,直接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滥用可能带来多方面危害。
加重病情:自行调整药量可能导致原有精神症状反复或恶化,比如抗抑郁药突然停药可能引发情绪波动加剧,抗精神病药滥用可能加重幻觉、妄想等症状。
躯体损害:长期滥用可能损伤肝肾功能、心血管系统,还可能引发锥体外系反应、内分泌紊乱。
药物依赖:部分镇静催眠类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若滥用,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依赖,停药后出现戒断反应(如焦虑、失眠、抽搐等)。
认知与行为异常:滥用可能影响注意力、记忆力,甚至导致冲动、判断力下降等行为问题,增加意外风险。
三、精神科药物必须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精神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高度专业性,药物的选择、剂量、疗程需结合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药物耐受性等综合判断,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严格遵医嘱用药: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患者及家属不可自行换药、增减量或停药,哪怕症状好转,也需经医生评估后调整。
定期复诊监测:精神科药物可能存在不良反应,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便于医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用药。
不随意分享药物:精神科药物的使用与病情高度相关,他人的“有效药”未必适合自己,随意服用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特殊人群更需谨慎: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群体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用药需更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风险叠加。
四、如何避免药物滥用?
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用药史、过敏史和身体状况,便于医生精准开药;
按规定储存药物,过期药、剩余药及时处理,避免误服或滥用;
若对用药有疑问,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而非自行决定调整。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能治病救人,滥用则可能沦为健康隐患。尤其是精神科药物,其使用关乎神经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必须始终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这既是对健康的负责,也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