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戒却戒不掉”到重获自由
2025/7/25 15:46:57 本站 点击量:
“明明知道不好,却控制不住自己”——这是很多成瘾者和家属的共同困惑。提到“成瘾”,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毒品、酒精,但实际上,成瘾的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广:有人离不开手机,刷短视频到凌晨;有人沉迷赌博,输光积蓄仍停不下来;甚至有人对止痛药产生依赖,从“治病”变成“离不开”……
一、成瘾不是“意志力差”,而是大脑在“生病”
很多人觉得,成瘾者是“没毅力”、“自制力差”,但医学研究早已证实:成瘾是一种大脑疾病。我们的大脑里有个“奖励系统”,当我们做让自己愉悦的事(比如吃美食、和朋友聊天),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一种让人快乐的神经递质),告诉我们“这件事好,以后还要做”。但当成瘾行为(如吸毒、酗酒、过度等)出现时,它会像“作弊器”一样,让大脑短时间内释放远超正常水平的多巴胺,带来强烈的快感。久而久之,大脑会“适应”这种高强度刺激:对正常的快乐(如吃饭、散步)变得麻木,必须通过成瘾行为才能获得满足;一旦停止,就会出现烦躁、失眠、浑身难受等戒断反应,迫使你“不得不继续”。就像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出了问题,成瘾者的大脑奖励系统也失去了平衡。这时候,光靠“咬牙坚持”很难奏效——就像让感冒的人“靠意志力退烧”一样,不现实。
二、这些信号,可能是成瘾的“预警”
如何判断自己或身边人是否“成瘾”?可以对照这3个核心特征:
1.无法控制频率和时长
比如:明明想“只刷10分钟手机”,却不知不觉玩了3小时;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喝酒”,却总在几天后复饮。
2.影响正常生活仍停不下来
因为成瘾行为耽误工作、学习(如熬夜打游戏导致第二天旷工),伤害人际关系(如因手机忽略家人),甚至损害健康(如长期酗酒引发肝病),但依然无法停止。
3.停止后出现强烈的“渴求”或不适
比如:不让看手机就坐立难安、发脾气;停止赌博后失眠、心慌,满脑子都是“再赌一把”的想法。
如果以上情况持续超过1个月,甚至影响到基本生活,建议及时寻求成瘾医学科的帮助。
三、科学戒瘾,需要“多管齐下”
戒瘾不是“说断就断”的一刀切,而是需要医学干预、心理支持和生活调整的系统工程。常见的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针对酒精、阿片类(如止痛药)等物质成瘾,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缓解戒断反应(如手抖、恶心),降低对成瘾物质的渴求。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常用的方法,帮患者识别“触发成瘾的场景”(比如孤独时想喝酒),学会用新的方式应对(如给朋友打电话、去公园散步);家庭治疗也很重要,很多成瘾者背后藏着关系矛盾,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能大大提高戒断成功率。
社会支持与康复训练:加入戒瘾互助小组(如匿名戒酒会),和有相似经历的人互相鼓励;培养新的兴趣(如运动、绘画),填补戒瘾后空出的时间,重建健康的生活节奏。
这里要提醒大家:突然强行戒断某些物质(如酒精)可能有危险(如抽搐、意识障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千万别自己硬扛。
四、给成瘾者和家属的3句心里话
对成瘾者:承认“我需要帮助”不是软弱,而是走向康复的第一步。就像得了高血压要吃降压药,成瘾需要专业治疗,这没什么可羞耻的。
对家属:别指责“你怎么又犯了”,换成“我看到你一直在努力,这次我们一起找医生想想办法”;也别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对方身上,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长久地陪伴他康复。
对所有人:成瘾就像一场“大脑的感冒”,有人轻,有人重,但只要及时治疗,大多数人都能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权。别用偏见把他们推得更远——你的一句“我相信你能好起来”,可能就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最后想说:戒瘾的路上没有“一蹴而就”,复发也不代表“失败”,而是提醒我们“需要调整方法”。如果你或身边人正被成瘾困扰,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成瘾医学科的医生、家人、社会支持系统,都愿意成为你走出困境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