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及家长都要有一颗平常心

2015/5/22 8:30:49 点击量:

    每年的高考成绩公布后,都会有部分考生因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分数、不能报考理想院校而出现自卑、自责情绪,一方面觉得成绩不好,没脸见人;另一方面又感到对不起老师,更对不起父母。有的考生性格会突然发生改变,让人觉得难以理解。近年来出现的多起考生离家出走、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自残事件,让人感到非常痛惜。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考生把高考作为实现人生目标的唯一机会,对高考成绩与自身前途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知,结果达不到自己或家长的期望值,经受不起挫折,才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为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家长及老师平时就要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帮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对一些好胜心强、过分追求完美的学生,家长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固然重要,但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甚至没机会走进大学的学生照样能成才。对一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考生来说,家长首先要有一个平常心态,保持情绪稳定,多多陪伴孩子,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调整到比较实际的程度,对孩子加以理性引导,不要一味埋怨指责或是惩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
    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让他把内心的想法倾诉出来。在等待录取结果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聊天的话题最好不要总围绕着高考,要理解孩子,多陪孩子交流、运动,做孩子经历人生重大考验阶段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孩子的成绩达不到预期,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听听孩子的想法,拿出解决办法,在前途问题上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强行代替孩子选择未来。如果感觉被录取的希望不大,帮助孩子学会发现自己还有哪些长处和优点,从而增加自信。可以根据孩子个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另做打算,如可以通过参加成人高考、职业资格教育、去民办院校或自主创业等走上成功路。
    考生也要正确面对成绩,可选择适当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分散注意力。接下来要接受现实,正确分析,适当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帮自己谋划未来。对于考生来说,无论高考成绩如何,它都代表一个新的起点,要接纳自我、吸取经验、调整心态,勇敢面对当下的问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市五院心理专家提醒:如果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负性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出现焦虑、强迫心理或行为等,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可能产生了心理危机,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必要时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