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陶丽:用心温暖心

2016/8/11 14:34:50 点击量:

“以爱疗心,用心暖心。”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女三病区主任王陶丽和她的团队常以此共勉。

    女三病区收治病人以急性期病人居多,此类病人包括急性发作期病人、新发病人和急诊病人,治疗工作不仅风险大、难度大,且始料未及的情况多发。多年来,王陶丽带领团队坚持以爱疗心、以心暖心,形成了药物-心理-认知-康复等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模式,临床治愈率持续提高,复发率不断降低。

    一位40多岁的病人,患病多年,由于亲属对精神疾病存有偏见,对其一直实行家庭隔离,病人无法得到规范的治疗。病人不仅思维、情感、行为异常,而且社会功能退化。入院时,病人污垢不堪,衣服被她撕成了条,全身上下粘满了粪便。她也不知道吃饭、喝水,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认识。

    病人住进女三病区后,王陶丽带领医护人员先是对其进行卫生处置,精心制定诊疗方案并逐步实施,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功能康复等一齐跟进。医护人员亲切耐心,从穿衣、洗脸、吃饭、解大小便等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洗衣、扫地、刷碗、排队买饭等简单的家务劳动等,都手把手、一一教起。病人精神症状痊愈了,行为规范也得以重塑。病人出院时,她的母亲为病区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其中写道:“早知道治疗得这么好,我们早该来了,真后悔来晚了。”

    用心行医,仁心施术。近年来,精神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病人中不乏有大、中、小学生以及高知阶层人员,王陶丽潜心研究发病原因,注重探求对症施治、溯源治本之方。

一名来自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突发精神分裂症入院。在对其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王陶丽找到其亲属详细询问病史。原来,病人自小成长在一个不太和睦的家庭,她的父母与其他兄弟姐妹之间长期存在摩擦,她在父母的抱怨声中长大,大家庭缺乏亲密感。渐渐长大的她又因无法为父母伸张正义,而产生深深的无奈和负疚,长期以来形成了无法释放的心结,“我们为什么总受欺负?”这个问题总萦绕在她心头。后来,她考研后,工作和学习压力加大,对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等等,成为多年压抑总爆发的一个导火索。她突然精神崩溃,过度兴奋,出现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总是怀疑有人要杀她。

    在精心治疗的同时,王陶丽注意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当与她父母谈话得知,多年来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早已冰释前嫌、和好如初,她及时将这一信息传递给病人,告诉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不值得记在心上。第二,这些问题和矛盾在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不是个例,不能钻牛角尖。第三,强调每个人一生都不能保证不犯错误,自己如此,他人也同样,对待自己的错误或别人的错误,只要不涉及重大原则,要善于原谅。只有原谅别人,才能释放自己的心灵。这位年轻的硕士研究生经过有效治疗和心理疏导,最终告别疾病,重返校园。

    为了更广泛的传播健康向上的心理文化,王陶丽作为中国森田疗法专委会委员、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还承担和参与了心理健康网站的专家咨询工作,义务受理社会公众心理咨询方面的问题;通过医院设立的24小时心理救助热线,积极投身心理危机干预。同时,还参加了汶川地震心理救援工作,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她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带临床,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她主研的《多导睡眠图对心理治疗的研究》课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让爱心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由于精神疾病的高复发率和所致的劳动能力的衰退,这样的家庭很容易因病致贫。因此,在王陶丽的热切倡导下,该病区形成了不成文的捐款捐物制度,面对贫困和无家可归的病人,医护人员多次捐助换洗衣物、生活日用品,在重大节日为留院治疗的病人带来水果和营养品。针对特别贫困的病人,经医院领导批准,该病区多次开通绿色通道,减免费用,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王陶丽还积极关注国家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政策,热心为病人提供帮助,使数名病人得到了相关救助和帮扶,缓解了家庭燃眉之急。

    ……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应为我的首要顾念;我将要尽我的力量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多年来,王陶丽牢记为医之初的宣誓词。

 

人物简介:王陶丽,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森田疗法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淄博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抗震救灾援川期间被四川省广元市卫生局评为先进工作者。擅长失眠、头痛、抑郁症、躯体不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治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