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在等什么?

2016/6/17 8:13:35 点击量:

    内观的核心内涵是凝视内心自我,引导正确的反省方法。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绘画、阅读、沙盘、冥想等心理游戏,提升治疗效果,对于修复心灵、消除内心冲突、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园园(化名)是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爱好花样滑冰。园园年幼时父亲意外去世,使她心灵受到创伤。母亲一手把她养大。原本辛劳的母亲尽可能为她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但忽视了对她心理创伤的修复。她从小胆小、内向,缺乏自信。在上大学时,因为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她心理应激不良,出现轻度精神分裂症症状,不言不语,陷入封闭状态。

     来到内观病区后,我们带领她和其他病人一起做“找优点”游戏,就是让大家围坐在一起,形成马蹄形,参与者轮流坐到中间,其他的每个人都为其找出并讲述其优点。开始园园不参加,很腼腆,只是观望。后来她终于来到大家中间,但只在角落里,从不发言。后来,有一次,我们故意邀请园园的妈妈一起参加活动,并请她坐在中间,大家争相为她妈妈提出优点,有的说她是一位坚强的好妈妈,有的说她是一位慈爱的好妈妈,还有的夸她热心、勤劳、善良。我们看到园园眼圈一阵阵发红。然后,我们又把园园请到中间坐位,当大家表扬她漂亮、聪明、滑冰滑得好时,园园突然大哭起来,她站起来走到妈妈面前,为妈妈鞠躬,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连续几个月不说话的她,终于开口说话了。后来,园园康复后返回了校园,并步入正常学习和生活。

     在心理游戏中,心理治疗师常常发挥“搅拌”功能,通过“搅拌”达到正确的提示、修复、引导心理的作用。

     一位初一在读的男孩,一段时间总是逃学,妈妈多次打骂,但孩子总是老样子,老师和家长感到很绝望。

     我们带孩子做沙盘游戏,男孩的第一幅作品是“妈妈抱着小婴儿”,接下来的作品分别是“妈妈在火车站等父子回家”、“奶奶站在栅栏外等爷爷回家”,而且男孩为作品起名为“温馨家园”。毫无疑问作品反映了孩子对亲情和温馨家庭环境的渴求。

     原来在这个家庭中,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逢年过节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妈妈经销服装,生意很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为贴补家用,爷爷还找了一个为工地看门的活。妈妈的唯一心愿就是挣更多的钱,让儿子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上更好的学校。因此,妈妈感到生意上实在脱不开身时,干脆为儿子找了不错的寄宿学校,孩子每周回一次家,但经常见不着生意繁忙的妈妈。对此,妈妈开始还理直气壮,“这一切不都是为了孩子吗!”

     孩子想爸爸妈妈、想家,认为妈妈是“不想要他了”,因此为了更多的见到妈妈,就想出了逃学的办法。

    “你的作品,总是在等待,看不出温馨家庭的意境。”医护人员与孩子交流。在我们提示下,孩子又创作出了“温馨家庭”的新作品:有爷爷奶奶,有爸爸妈妈,还有孩子,全家人在吃饭。

     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我们就孩子的作品与其妈妈进行了交流,这位母亲当时便流下了眼泪。但面对我们提出把孩子接回家,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时,她表示很有难处,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必须尽力干活养家。我们又进一步建议在孩子周末回家时间,必须拿出一定时间陪伴孩子。

     经后来随访,孩子对妈妈的表现感到满意。

     每一个心理问题,都是心灵的呼唤。每一个沙盘游戏征象,也都是一次心灵的真实体验。

     一位30多岁的男士,频繁换工作,至今没有结婚,对父母和社会怨气重重。

     他在沙盘上摆出的作品是“和谐的大自然”,只见大森林里有花有草有树,一个角落里是可爱的牛、羊、梅花鹿,另一个角落里是勇猛、力大无比的老虎、狮子。心理治疗师在与他交流中“提示”题图不符,老虎、狮子是兽中之王,代表着杀戮的征象,不是和谐的符号。建议他要么改图,要么改题。  

     这位男士存在严重的心理冲突,他大学毕业后,看到有的同学靠所谓“关系”,在社会寻求了一份好工作,有的进入自己的家族企业。他心理严重失衡,怨父母没本事,怨“社会不公”,怨自己生不逢时。并形成明显的归因错误。

     医护人员对他进行引导,帮助他正确归因:其一,一个人必须时刻以感恩的心面对父母。其二,任何的关系和力量,都替代不了一个人自我的成长和进步。要相信社会平等的规则和正能量,保持正向思维和向上的力量。

     后来,他主动修改了这幅沙画,把老虎和狮子请了出去,把大象请进了沙画。作品“和谐的大自然”终于名符其实了。最后,他表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要让父母放心。要抓住当下,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