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的医患故事之一—— “我想喊你一声妈妈!”
2015/7/23 16:49:43 点击量:
记者 王玉芬 通讯员 孙秀珍
钢窗铁门,全封闭管理,天天面对精神异常、间或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科是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岗位。
在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有这样一支医护队伍,他们面对的是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异常的患者,治疗这些病人不仅仅靠药物,更需要关爱和心灵的引导。
由于采取封闭式管理,在特殊的环境里,他们是医生、护士,更是全面呵护病人的亲人。
……
然而,植根于斯,钟情于斯,在他们心目中这里充满了工作的快乐、职业的幸福,更演绎着感动人心的医患真情。
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下设6个病区,年住院精神病人2000多人次,近10年来先后有20000余名病人治愈出院。
为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积极倡导“讲最感人的医患故事.做有情怀的医生(护士)”,并发起征集“最感人的医患故事”活动。自今日起,淄博晚报与市精神卫生中心携手开辟专栏,对部分最感人的医患故事进行整理并刊发。
“我想叫你一声妈妈,在人生关键时期,多亏有你的引导,我才走出了自我的迷失!”7月13日,是今年夏天第一个高温天气。在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男三病区采访,正赶上了科里医护患“集体谈心”活动,他们在走廊一角,谈笑风声,啦家常、话未来,说到动情处,一位20多岁的年轻小伙,双膝跪地,向李晓青表达内心的感谢。
他处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母亲再婚远走他乡,父亲做生意常年不在家,由于父爱母爱的缺失,以及社会压力,他一时迷失自我,精神分裂,从三楼上跳了下去。入院后,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医生积极进行心理指导,他逐渐恢复正常。
病区里有这样一个令人心痛的群体
在精神科病区,年轻群体的发病率占有一定的比例。
在这里,年龄最小的病人刚刚13岁。他们或者是因为家庭、工作、学习、性格等因素,或因突遇人生重大变故,造成心理失衡,最终导致发病。
这是一位原本留美的药学博士,自小是令人羡慕的“学霸”,但他性格古僻,不合群,凡事置疑。他在美国发病后,被强制收容。妻子考虑到回国更有利于治疗,于是他住进了该精神科病区。
他,是大家庭中唯一的男孩,自小被父母、大爷、叔叔娇惯,在家说一不二,后来在工作和同事关系中多次受挫,心理得不到有效疏导,导致精神分裂。
他,是一家外企的白领,月薪十几万元,但他突然辞职,返回家乡。自述在家中总听到楼上“有人”说他的“坏话”,并认为“有人”想“杀害”他。一切工作、生活都无法正常开展。
……
年轻群体的发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更大的伤痛。一个年轻病人的身后,有一个悲苦无奈的家庭,更有一双绝望无助的父母。
心灵导师 春雨润物细无声
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朗景和说:“如果仅仅是一名好医生,那就不是一名好医生”。作为一名好医生,不仅治疗病人的疾患,更重要的是引领思想、校正认知、引导行动、关怀情感、增长知识。
“治疗精神病人,药物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关爱和心灵的引导。”从事精神医学20多年的李晓青说。
李晓青出身于一个精神医学世家,自父亲开始,家里已有4位成员从事精神医学。她与精神医学结下深厚之缘。在精神科,像她一样一个充满爱心和奉献的医护群体正在成长壮大,他们为患者撑起一片关爱的天空。
去年,病区收治了一名14岁的男孩,他的父亲是快递工,母亲是企业工人,处于低收入群体。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自小花钱大手,任性自我,喜欢小动物就让父母把小兔子、狗、鼠等多种宠物都买来,小兔子生病他不惜花费几千元要为它手术治疗。在父母不同意他的想法时,他大发脾气,摔东西,打骂父母,后来出现精神分裂。
医护人员为这位小患者感到非常痛惜,大家都抽出时间经常与他谈心,并在这些过程中,积极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认知,引导他正确认识自我,感恩父母的养育,体谅父母的艰辛。
“你知道父亲干一天快递要跑多少路吗?知道他一天能挣多少钱?”“你知道为兔子做手术需要花费多少钱吗?”当医生直接了当地提出这些问题时,孩子眼角溢出了泪水。因为在他记忆中,从没有人对他提起这些事,父母唯恐他受一点委屈。他开始怜惜父母,对自身行为产生内疚。
在他出院时,医生分别与孩子和家长谈话,要求孩子回家后必须把小动物送走;并做到不接近小动物,不重复过去错误过程。同时要求家长要坚持正确的做法,不溺爱、不迁就,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志趣和爱好。
钢窗铁门里有一个温暖的家
精神疾病发病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也是社会、家庭等问题的体现。
精神疾病治疗,不仅是单纯对病人的治疗,而且是对社会、家庭、环境等全面关注。只有这样,病人才能治愈疾病,彻底回归健康。
他们曾收治这样一位病人,他28岁,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虽在一个小区住了十几年,但与邻居都不认识。因儿子性格内向,从小没有母亲,父亲格外疼他,没有放手让孩子参与社会就业,而是把儿子安排在自己创办的小公司里,让其为自己开车。后来,孩子出现妄想、幻听等精神症状。
在治疗这个病人的同时,医护人员分析病因,认为缺乏母爱可能是造成性格缺陷的诱因,但其家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正确引导,纠正和改变孩子性格缺陷。
在病人出院时,医生专门与其父亲谈话,提示3点:一是鼓励孩子走出家庭就业,积极适应社会大环境;二是在日常接人待物中注重纠正其性格缺陷,而不是顺应缺陷,促进其性格逐渐完善;三是针对孩子正值婚育年龄的现状,应正确把握,面对现实,帮助孩子组建稳定的小家庭,使其彻底回归正常人行列。
探根求源,细心揣摩。她们是医生,更是心灵的导师。
一位中学生因学习压力,出现了心理阴影。在他的心目中形成了这样的“推定”:如果学习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如果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他感到人生绝望,最后连正常生活、学习都无法进行。医生注重纠正他不正确的认知,提示他正确认识教育的目的:接受教育是每一名公民的义务,而教育是使人增长才干、走向幸福的渠道。指出了他轻视奋斗过程、直接跳入“结果想象”的思维误区。鼓励他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享受学习的快乐。
“对年轻病人的治疗,我们尤其注重帮助建立正确的认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建立适应、合作、改善、应激的健康心理打下基础。从根本上治疗疾病,避免二次复发。这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为他们创造一个理解、宽容、帮助,有利于康复的环境。”李晓青说。
“李阿姨,我回来了。”一个年轻人透过医生办公室的门向李晓青报告。这位病人入院时,特别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肯为别人做事。后来,医生因势利导,采取“奖励疗法”,鼓励他为其他病人服务,并及时给予奖励。后来他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次,他总念叨着想家,原来是想吃点好吃的。李晓青作为奖励,特意带他到院外餐厅请他吃喜爱的饭食。后来随着他进一步康复,又特许他周未请假回家。现在的他热情、大方、合作。“再经过一段时间巩固治疗,他可以出院回家了。”李晓青高兴地说。
专栏名称: 讲感动人心的医患故事
做有情怀的医生(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