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理百科 > 婚恋家庭 > 详细

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9/29 11:41:11文章来源:本站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但在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不容忽视。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道德品质等处处影响着子女。研究发现,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温情与爱, 子女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反之, 如果父母过多地采用惩罚、干涉、过度保护等方法, 子女中出现行为问题的机率就会增加。

研究表明父母情感上的温暖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可以增强子女的自尊感;如果父母经常以惩罚为手段对待子女, 那么,子女往往因为缺乏正常的安全感而表现出神经质、敏感多疑、失落、郁郁寡欢;过分干涉和保护则容易使子女丧失自信、缺乏成功的体验、自卑, 产生自我否定等;经常拒绝、否定则会诱发子女日后的高焦虑、偏执、敌对以及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类似这些消极的养育方式有碍于子女的社会适应,还会使孩子自尊心降低, 从而导致自卑,而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子女成人后社会交往的重要原因。

父亲在教养子女过程中的关心理解有利于使子女形成活泼、愉快和健谈的特征;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和偏爱可能使子女形成忧虑抑郁、自卑羞怯、过分注重现实和怀疑固执的心理特征。在母亲方面, 拒绝、否认与惩罚严厉可能使子女形成忧虑、抑郁的个性特征。

父母长期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心理特征, 从而为心理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心理基础。

家庭教养方式从不同的方面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否定的、消极的、拒绝的等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层面的负面影响;而肯定的、积极的等教养方式则对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交往、自我评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建议为人父母者宜改善家庭环境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保持良好的家庭气氛和恰当的教育行为,保证孩子的心身健康发展。